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四


大正藏第 25 册 No. 1509 大智度论

 

 

  大智度论释幻人无作品第十一(卷第四十四)

 

  龙树菩萨造

 

  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若当有人问言:‘幻人学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不?幻人学禅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檀波罗蜜,学四念处,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,得萨婆若不?’我当云何答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我还问汝,随汝意答我。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色与幻有异不?受、想、行、识与幻有异不?”

 

  须菩提言: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佛言:“于汝意云何?眼与幻有异不?乃至意与幻有异不?色乃至法,与幻有异不?眼界乃至意识界,与幻有异不?眼触乃至意触,眼触因缘生受,乃至意触因缘生受,与幻有异不?”

 

  须菩提言: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于汝意云何?四念处,与幻有异不?乃至八圣道分,与幻有异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于汝意云何?空、无相、无作,与幻有异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檀波罗蜜,与幻有异不?乃至十八不共法,与幻有异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与幻有异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何以故?色不异幻,幻不异色,色即是幻,幻即是色。世尊!受、想、行、识不异幻,幻不异受、想、行、识,识即是幻,幻即是识。世尊!眼不异幻,幻不异眼,眼即是幻,幻即是眼。眼触因缘生受,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。

 

  “世尊!四念处不异幻,幻不异四念处,四念处即是幻,幻即是四念处;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,幻不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幻,幻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于汝意云何?幻有垢有净不!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幻有生有灭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若法不生不灭,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于汝意云何?五受阴假名是菩萨不?”

 

  “如是!世尊!”

 

  “于汝意云何?五受阴假名有生灭、垢净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于汝意云何?若法但有名字,非身非身业,非口非口业,非意非意业;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;如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,得萨婆若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”

 

  “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学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,以无所得故。”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幻人学。何以故?世尊!当知五阴即是幻人,幻人即是五阴。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于汝意云何?是五阴学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何以故?是五阴性无所有,无所有性亦不可得。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于汝意云何?如梦五阴学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何以故?梦性无所有,无所有性亦不可得。”

 

  “于汝意云何?如响、如影、如焰、如化五众,学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不?”

 

  “不也!世尊!何以故?响、影、焰、化性无所有,无所有性亦不可得。

 

  “六情亦如是。世尊!识即是六情,六情即是五众,是法皆内空故不可得,乃至无法有法空故不可得。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须菩提何以故以是事问佛:“若人问: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得作佛不?”应答言“不得”,幻人虚诳,无有本末。是事易答,何以故问佛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上品佛答舍利弗甚深空义,须菩提作是念:“诸法一相无分别。若尔者,幻人及实菩萨无异,而菩萨行诸功德得作佛,幻人无实,但诳人眼,不能作佛!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幻人不能行功德,以无心识,云何言“行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虽实不行,人见似行,故名为行。如幻人以饮食、财物、七宝布施,出家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坐禅、说法等,无智人谓是为行,不知是幻。

 

  须菩提作是念:“若如佛说诸法一相无所有,但是虚诳,幻人及实菩萨乃至佛等无有异。如幻人亦幻作佛,行六波罗蜜,降魔兵,坐道场,成佛道,放光明,说法度人;实菩萨行实道,得作佛,度众生,有何差别?”

 

  佛言:“我还问汝,随汝意答我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佛何以不直答,而还问令随意答?

 

  答曰:

 

  须菩提以空智慧,观三界五众皆空,心生厌离;诸烦恼习故,虽能总相知诸佛法空,犹有所贵,不能观佛法如幻无所有,以是故方喻说。

 

  如汝以五众空为证,诸佛法亦尔;汝观世间五众为空,我观佛法亦尔。

 

  是故问须菩提:“于汝意云何?色与幻有异不?幻与色有异不?乃至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”若异者汝应问,若不异不应作是问。

 

  须菩提言:“不异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色不异幻可尔,幻人有色故,云何言受、想、行、识如幻不异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幻人有喜、乐、忧、苦相,无智人见,谓为有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
 

  复次,佛譬喻欲令人知五受众虚诳如幻;五受众虽与幻无异,佛欲令解故,为作譬喻。众生谓幻是虚诳,五受众虽有,与幻无异;是故须菩提一心筹量,知“五众与幻无异”。所以者何?

 

  如幻人色诳肉眼,能令生忧、喜、苦、乐;五受众亦能诳慧眼,令生贪欲、瞋恼诸烦恼等。

 

  如幻,因少许咒术、物事、语言为本,能现种种事,城郭、庐观等;五受众亦以先世少许无明术因缘,有诸行、识、名色等种种,以是故说不异。

 

  如人见幻事生着心,废其生业,幻灭时生悔。五受众亦如是,先业因缘,幻生今五众,受五欲,生贪瞋;无常坏时,心乃生悔:“我云何着是幻五众,失诸法实相!”

 

  佛问,须菩提乐说门故,答言:“幻与色不异。”

 

  “若不异,是色法即是空,入不生不灭法中;法若不生不灭,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作佛?”

 

  须菩提作是念:“若尔者,菩萨何以故种种行道,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”

 

  佛知其念,即答:“五众虚诳,但以假名故,号为菩萨。是假名中,无业、无业因缘,无心、无心数法,无垢无净,毕竟空故。”

 

  佛言:“菩萨应如幻人行般若波罗蜜,五众即是幻人无异,从先世业因缘、幻业出故,是五众亦不能得成就佛。何以故?性无所有故。”余梦、化、影、响等亦如是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何以故说“识即是六情,六情即是五众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是识,十二因缘中第三事;是中亦有色,亦有心数法,未熟故受识名,从识生六入。是二时俱有五众,色成故名五情,名成故名意情;六情不离五众,以是故说识即是六情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尔者,十二因缘中,处处皆有五众,何以但说六情有五众?

 

  答曰:

 

  是识今身之本,众生于现在法中多错。名色未熟,未有所能故不说;六情受苦乐,能生罪福故说。其余十一因缘,故说五众。

 

  复次,佛知五百岁后,学者分别诸法相各异,离色法说识,离识法说色。欲破是诸见,令入毕竟空故,识中虽无五情,而说“识即是六情”;六情中虽不具五众,而说“六情即是五众”。

 

  复次,先世但有心住六情,作种种忆想分别故,生今世六情、五众身;从今世身起种种结使,造后世六情、五众;如是等展转。是故说“识即是六情,六情即是五众”。

 

  是法内空中不可得,乃至无法有法空中不可得。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新发大乘意菩萨,闻说般若波罗蜜,将无惊、怖、畏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若新发大乘意菩萨,于般若波罗蜜无方便,亦不得善知识,是菩萨或惊、或怖、或畏!”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何等是方便?菩萨行是方便,不惊、不畏、不怖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应萨婆若心,观色无常相,是亦不可得;观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相,是亦不可得。须菩提!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,观色苦相,是亦不可得,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;应萨婆若心,观色无我相,是亦不可得,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,观色空相,是亦不可得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观色无相相,是亦不可得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观色无作相,是亦不可得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观色寂灭相,是亦不可得,乃至识亦如是。观色离相,是亦不可得,乃至识亦如是。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观色无常相,是亦不可得;观色苦相、无我相,空相、无相相、无作相,寂灭相、离相,是亦不可得。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

 

  “是时菩萨作是念:‘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是无常法,是亦不可得;当为一切众生说苦相、无我相,空相、无相相、无作相,寂灭相、离相,是亦不可得。’是名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不以声闻、辟支佛心观色无常,亦不可得;不以声闻、辟支佛心观识无常,亦不可得;不以声闻、辟支佛心观色苦、无我,空、无相、无作、寂灭、离,亦不可得。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是诸法无常相,乃至离想,忍欲乐,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应萨婆若心,观色无常相,亦不可得;乃至离相亦不可得。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应萨婆若心,不舍不息,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不起声闻、辟支佛意,及余不善心,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如是思惟:不以空色故色空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不以空眼故眼空,眼即是空,空即是眼;乃至意触因缘生受,不以空受故受空,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;不以空四念处故四念处空,四念处即是空,空即是四念处;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,十八不共法即是空,空即是十八不共法。

 

  “如是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不惊、不畏、不怖。”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守护故,闻说是般若波罗蜜,不惊、不畏、不怖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者,说色无常亦不可得,持是善根,不向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向一切智,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说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亦不可得,持是善根,不向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向一切智,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,说色苦亦不可得,说受、想、行、识苦亦不可得;说色无我亦不可得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我亦不可得;说色空、无相、无作、寂灭、离,亦不可得,受、想、行、识,空、无相、无作,寂灭、离,亦不可得;持是善根,不向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向一切智。须菩提!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,说眼无常,乃至离亦不可得;乃至意触因缘生受、说无常,乃至离亦不可得;持是善根,不向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向一切智,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,说修四念处法,乃至离亦不可得;持是善根,不向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向一切智。须菩提!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乃至说修十八不共法,修一切智,亦不可得;持是善根,不向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向一切智,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。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须菩提何以生此疑,问佛言:“新发意菩萨闻是将无恐怖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闻无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,但空五众法,亦不能行般若波罗蜜;以是故生疑:“谁当行般若波罗蜜?”是故问佛。

 

  佛言:若菩萨内、外因缘不具足,当有恐怖。

 

  内因缘者,无正忆念,无利智慧,于众生中无深悲心,内无如是等方便。

 

  外因缘者,不生中国土,不得闻般若波罗蜜,不得善知识能断疑者,无如是等外因缘。

 

  内外因缘不和合故,生惊、怖、畏。

 

  今须菩提问是方便,佛答:“一切种智相应心观诸法,亦不得诸法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方便有观色无常等种种相故不怖畏,今何以但说“萨婆若相应心观诸法故,不恐不怖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菩萨先来但观诸法空,心粗故生着,今忆想分别观,如佛意:“于众生中起大悲,不着一切法,于智慧无所碍,但欲度众生。以无常、空等种种观诸法,亦不得是法。”

 

  如是观诸法已,作是念:“我以是法度众生令离颠倒”,以是故心不着,不见定实有一法。

 

  譬如药师和合诸药,冷病者与热药,于热病中为非药。

 

  二施中法施大故,是名檀波罗蜜。

 

  五波罗蜜亦如是随义分别。

 

  复次,菩萨方便者,非十八空故令色空,何以故?不以是空相强令空故,色即是空;是色从本已来常自空,色相空故,空即是色;乃至诸佛法亦如是。

 

  善知识者,教人令以是智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菩萨先知无常、空等诸观,今惟说“回向”为异。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,随恶知识,闻说是般若波罗蜜惊、怖、畏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摩诃萨离一切智心,修般若波罗蜜,得是般若波罗蜜,念是般若波罗蜜,禅波罗蜜,毗梨耶波罗蜜,羼提波罗蜜,尸罗波罗蜜,檀波罗蜜,皆得、皆念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离萨婆若心,观色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观受、想、行、识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;观眼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乃至观意触因缘生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;于诸法空有所念、有所得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离萨婆若心,修四念处,亦念、亦得;乃至修十八不共法,亦念、亦得。如是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以无方便故,闻是般若波罗蜜,惊、怖、畏。”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随恶知识,闻般若波罗蜜惊、怖、畏。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摩诃萨恶知识,教离般若波罗蜜,离禅波罗蜜、毗梨耶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尸罗波罗蜜、檀波罗蜜;须菩提!是名菩萨摩诃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复有恶知识,不说魔事、不说魔罪,不作是言:‘恶魔作佛形像来教菩萨离六波罗蜜,语菩萨言:“善男子!用修般若波罗蜜为?用修禅波罗蜜,毗梨耶波罗蜜,羼提波罗蜜,尸罗波罗蜜,檀波罗蜜为?”’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复作佛形像到菩萨所,为说声闻经:若修妒路,乃至优波提舍,教诏分别演说如是经。终不为说魔事、魔罪,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作佛形像到菩萨所,作是语:‘善男子!汝无真菩萨心,亦非阿毗跋致地,汝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不为说如是魔事、魔罪,当知是菩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作佛形像到菩萨所,语菩萨言:‘善男子!色空,无我、无我所;受、想、行、识空,无我、无我所;眼空,无我、无我所;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空,无我、无我所;檀波罗蜜空,乃至般若波罗蜜空;四念处空,乃至十八不共法空;汝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?’如是魔事、魔罪,不说、不教,当知是菩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作辟支佛身到菩萨所,语菩萨言:‘善男子!十方皆空,是中无佛、无菩萨、无声闻。’如是魔事、魔罪,不说、不教,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作和尚、阿阇梨身到菩萨所,教离菩萨道,教离一切种智;教离四念处,乃至八圣道分;教离檀波罗蜜,乃至教离十八不共法;教入空、无相、无作,作是言:‘善男子!汝修念是诸法,得声闻证,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?’如是魔事、魔罪,不说、不教,当知是菩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作父母形像,到菩萨所,语菩萨言:‘子!汝为须陀洹果证故勤精进,乃至阿罗汉果证故勤精进,汝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?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当受无量阿僧祇劫生死,截手截脚,受诸苦痛!’如是魔事、魔罪,不说、不教,当知是菩萨恶知识。

 

  “复次,须菩提!恶魔作比丘形像到菩萨所,语菩萨言:‘眼无常可得法,乃至意无常可得法,眼苦、眼无我,眼空、无相、无作,寂灭、离,说可得法,乃至意亦如是。’用有所得法,说四念处;乃至用有所得法,说佛十八不共法。须菩提!如是魔事、魔罪,不教、不说,当知是菩萨恶知识。知已,当远离之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释曰:

 

  先略说无方便;今欲广说无方便,所谓离一切种智相应心行般若波罗蜜,取是般若波罗蜜定相;五波罗蜜乃至诸佛法亦如是。是自无方便。

 

  又得恶知识教故。

 

  复次,恶知识,大失利益,种种坏人,是大恶因缘故,佛更种种因缘说恶知识相。

 

  恶知识者,教人远离六波罗蜜。

 

  或不信罪福报故,教远离。

 

  或着般若波罗蜜故,言“诸法毕竟空,汝何所行?”

 

  或赞叹小乘,“汝但自免老、病、死苦,众生何豫汝事?”

 

  如是等种种因缘教令远离,是名恶知识。

 

  复次,恶知识者,不教弟子令觉知魔是佛贼。魔者欲界主,有大力势,常憎行道者。佛威力大故,魔无所能;但能坏小菩萨。

 

  乃至作佛形像来坏菩萨行六波罗蜜。

 

  或赞叹、开解、论说,随声闻所应学经法。

 

  或作佛身来语之言:“汝不任得佛。”

 

  或说:“眼等一切诸法空,何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?”

 

  或作辟支佛身,或说:“十方世界中三乘人空,求佛道者,但有空名,汝云何欲作佛?”

 

  或教令远离菩萨三十七品,令入声闻三解脱门中:“汝入是三门实际作证,得尽众苦;汝勤精进,汝为得四果故,何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?”

 

  或作和尚、阿阇梨、父母来,教令远离佛道,空当受是截手、脚、耳、鼻等以与求者;若不与,则破求佛意;若与,则受是辛苦。

 

  或时作阿罗汉比丘被服来,为说:“眼是定无常相、苦,空、无我相、无作,寂灭、离,乃至诸佛法亦如是。”用有所得、取相忆念分别说。

 

  如是等种种无量魔事,不教令觉知,是为恶知识。

 

  “远离”者,以其无利益。如软语贼,转来亲近,近则害人,恶知识复过于是!所以者何?是贼但能害今世一身,恶知识则世世害人;贼但能害命、夺财,恶知识则害慧念命根,夺佛法无量宝。知已,急当身、心远离。

 

  大智度论释句义品第十二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为菩萨句义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无句义,是菩萨句义。何以故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有义处,亦无我;以是故,无句义是菩萨句义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;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梦中所见无处所;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幻无有实义,如焰、如响、如影、如佛所化无有实义;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:如、法性、法相、法位、实际,无有义;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幻人色无有义,幻人受、想、行、识无有义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幻人眼无有义,乃至意无有义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幻人色无有义,乃至法无有义;眼触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有义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幻人行内空时无有义,乃至行无法有法空无有义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幻人行四念处,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有义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多陀阿伽度、阿罗诃、三藐三佛陀色无有义,是色无有故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多陀阿伽度、阿罗诃、三藐三佛陀受、想、行、识无有义,是识无有故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佛眼无处所,乃至意无处所;色乃至法无处所;眼触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处所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佛内空无处所,乃至无法有法空无处所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佛四念处无处所,乃至十八不共法无处所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有为性中无无为性义,无为性中无有为性义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不生不灭义无处所,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不作、不出、不得、不垢、不净无处所;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”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何法不生、不灭故无处所?何法不作、不出、不得、不垢、不净故无处所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色不生不灭故无处所,受、想、行、识不生不灭故无处所,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。入、界不生不灭故无处所,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。

 

  “四念处不生不灭故无处所,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。

 

  “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不灭故无处所,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四念处净义毕竟不可得;须菩提,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四正勤,乃至十八不共法净义毕竟不可得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净中我不可得,我无所有故;乃至净中知者、见者不可得,知、见无所有故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日出时无有黑闇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劫烧时无一切物;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佛戒中无破戒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如佛定中无乱心,佛慧中无有愚痴,佛解脱中无不解脱,解脱知见中无不解脱知见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须菩提!譬如佛光中,日月光不现,佛光中,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夜磨天、兜率陀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、梵众天,乃至阿迦尼吒天光不现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菩萨句义无所有,亦如是。

 

  “何以故?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菩萨、菩萨句义,是一切法,皆不合、不散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,所谓无相。

 

  “如是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一切法无碍相中,应当学,亦应当知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上来佛与须菩提种种因缘破菩萨字,今何以问“菩萨句义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须菩提破菩萨字,佛不破,言:“菩萨字从本已来毕竟空,但五众中数假名菩萨,而众生以假名为实。”佛言:“假名无实,但从诸法数和合为名。”

 

  复次,诸佛法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,须菩提因菩萨字空,说般若波罗蜜相;今欲闻佛说菩萨字义,因是说般若波罗蜜。

 

  复次,应问因缘无量无边,所谓佛音声有六十种庄严,能令诸天专听,何况人!但音声令人乐闻,何况说大利益义!

 

  须菩提从佛闻是事,未发意人,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发意者,未行六波罗蜜,当令行;行者,不清净,当令清净;清净行者,当令住阿鞞跋致地,成就众生,具足佛法,乃至一生补处。

 

 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利益故,佛以须菩提为问主,语一切十方世界在会众生。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无句义,是菩萨句义;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处所,亦无我无名。于是中无依止处,即是法空;无我名者,无得道者。”

 

  佛谓:“须菩提!若汝知无我、无我所,得阿罗汉者;菩萨亦如是,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,无我、无我所。譬如鸟飞虚空,无有足迹;菩萨句义亦如是,行诸法虚空中,无依止着处。”以是故言“无菩萨句义”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何等是“菩萨句义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天竺语法,众字和合成语,众语和合成句。如:

 

  “菩”为一字,“提”为一字,是二不合则无语;若和合名为“菩提”,秦言无上智慧。

 

  “萨埵”,或名众生,或是大心。

 

  为无上智慧故,出大心,名为“菩提萨埵”。

 

  愿欲令众生行无上道,是名“菩提萨埵”。

 

  复次,此品佛及佛弟子种种因缘说菩萨摩诃萨义。菩提一语,萨埵一语,二语和合故名为“义”。若说名字、语、句,皆同一事无所在。

 

  今须菩提问:“以何定相法为菩萨句义?”

 

  天竺言“波陀”,秦言句。是波陀有种种义,如后譬喻中说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但以“鸟飞虚空”,足明“句义”,何以种种广说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众生听受,种种不同,有好义者,有好譬喻者。譬喻可以解义,因譬喻心则乐着;如人从生端政,加以严饰,益其光荣。

 

  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,如后所说,所谓:

 

  如梦、如影、如响,如佛所化,是事虚诳,如先说;菩萨义亦如是,但可耳闻,虚诳无实;以是故,菩萨不应自高。

 

  如、法性、法相、实际等句,无有定义。

 

  如幻人无五众乃至诸佛法。

 

  如佛无五众乃至一切法。

 

  如有为法中无无为法,如无为法中无有为法,无为法不生不灭等,诸法中无不生不灭相,亦无异相。

 

  如三十七品无清净相。何以故?有人着是三十七品法,即是结使。

 

  如我乃至知者、见者,净相不可得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我乃至知者、见者等云何“净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种种求觅我相不可得,是名我净,第一义中,无净无不净。譬如洗臭死狗,乃至皮毛、血肉、骨髓都尽;是时、非狗非猪,不得言净,不得言不净。我乃至知者、见者亦如是,以无我空智慧,求我相不可得,是时,非有我非无我。

 

  如日出无闇。

 

  劫尽时无一切物。

 

  如佛五众,戒中破戒不可得。

 

  如日月、星宿、真珠等,诸天、鬼神、龙王光,于佛光中则不现,从大福德神通力生故。菩萨句义亦如是,入是般若波罗蜜智慧光中则不现。

 

  因是譬喻教诸菩萨,当学一切法不取相,无所得故。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何等是一切法?云何一切法中无碍相,应学、应知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一切法者,善法、不善法;记法、无记法;世间法、出世间法;有漏法、无漏法;有为法、无为法;共法、不共法。须菩提!是名为一切法。菩萨摩诃萨,是一切法无碍相中应学、应知!”

 

 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何等名世间善法?”

 

  佛告须菩提:“世间善法者,孝顺父母,供养沙门、婆罗门,敬事尊长。布施福处,持戒福处,修定福处,劝导福事,方便生福德,世间十善道。

 

  “九相:胀相,血相,坏相,脓烂相,青相,啖相,散相,骨相,烧相。

 

  “四禅,四无量心,四无色定;念佛,念法,念僧,念戒,念舍,念天,念善,念安般,念身,念死。

 

  “是名世间善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不善法?”

 

  “夺他命,不与取,邪淫,妄语,两舌,恶口,非时语,贪欲,恼害,邪见;是十不善道等,是名不善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记法?”

 

  “若善法,若不善法,是名记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无记法?”

 

  “无记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无记四大,无记五众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无记报,是名无记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名世间法?”

 

  “世间法者,五众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十善道,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是名世间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名出世间法?”

 

  “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分、八圣道分。

 

  “空解脱门、无相解脱门、无作解脱门。

 

  “三无漏根:未知欲知根、知根、知已根。

 

  “三三昧:有觉有观三昧、无觉有观三昧、无觉无观三昧。

 

  “明、解脱、念、慧、正忆。

 

  “八背舍。何等八?色观色,是初背舍;内无色相外观色,是二背舍;净背舍,身作证,是三背舍;过一切色相故,灭有对相故,一切异相不念故,入无边虚空处,是四背舍;过一切无边虚空处,入一切无边识处,是五背舍;过一切无边识处,入无所有处,是六背舍;过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有想非无想处,是七背舍;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定,是八背舍。

 

  “九次第定。何等九?离欲离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入初禅;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,无觉无观,定生喜乐入第二禅;离喜故,行舍,受身乐,圣人能说能舍,念行乐,入第三禅;断苦乐故,先灭忧喜故,不苦不乐舍,念净,入第四禅;过一切色相故,灭有对相故,一切异相不念故,入无边虚空处;过一切无边虚空处,入一切无边识处;过一切无边识处,入无所有处;过一切无所有处,入非有想非无想处;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,入灭受想定。

 

  “复有出世间法,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,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,一切智,是名出世间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为有漏法?”

 

  “五受众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六种、六触、六受,四禅乃至四无色定,是名有漏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为无漏法?”

 

  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,及一切种智,是名无漏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为有为法?”

 

  “若法生、住、灭;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五众,乃至意触因缘生受;四念处,乃至十八不共法,及一切智,是名有为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为无为法?”

 

  “不生、不住、不灭,若染尽、瞋尽、痴尽,如、不异、法相、法性、法住、实际,是名无为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为共法?”

 

  “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如是等是名共法。”

 

  “何等为不共法?”

 

  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,是名不共法。”

 

  “菩萨摩诃萨于是自相空法中,不应着,不动故。菩萨亦应知一切法不二相,不动故。是名菩萨义。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须菩提何以故先问“世间善法”,后问“出世间法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先问粗,后当问细;先知世间相,后则能知出世间相。

 

  世间善法者,知有罪、有福果报,有今世、后世,有世间、有涅槃,有佛等诸贤圣,今世、后世,及诸法实相证。所谓:

 

  孝顺父母等,乃至十念;如法得物,供养供给沙门、婆罗门。

 

  “沙门”,名为出家求道人;婆罗门,名为在家学问人。

 

  是二人于世间难为能为,利益众生故,应当供养。

 

  “尊长”者,叔伯、姊兄等。恭敬供养,是一切修家法。

 

  布施、持戒、修定、劝导,如初品中说。

 

  方便生福德,如忏悔、随喜,请佛久住不涅槃、转法轮;如虽行空不着空,还修行诸善,如是等方便生诸福德。

 

  十善道乃至四无色,如先说。

 

  十念中,八事如先说。

 

  “善念”者,思惟分别善业因缘,制伏其心。

 

  复次,涅槃是真善法,常系心念涅槃,是“善念”。

 

  “身念”,即是身念处。

 

  与善法相违,是名“不善法”。

 

  “无记法”者,所谓威仪心、工巧心、变化心,及是起身业、口业;除善、不善五众,余五众及虚空、非数缘灭等。

 

  世间法者,五众或善、或不善、或无记。

 

  十二入:八无记;四三种。

 

  十八界:八无记;十三种。

 

  十善道、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是善法,凡夫人能得、能成就故;又自不能出世间故,名为“世间法”。

 

  “出世间法”者,三十七品,三解脱门,三无漏根,三三昧,如先说。

 

  “明”、“解脱”:“明”者,三明;“解脱”者,有为解脱,无为解脱。

 

  “念”者,十念。“慧”者,十一智慧;“正忆”者,随诸法实相观;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。

 

  复次,“八背舍”,“九次第定”,“十八空”,“十力”,“四无所畏”,“十八不共法”,如先义中广说。

 

  是“四念处”等,一心为道故。又“八背舍”、“九次第定”等,凡夫人所不得,名为出世间。

 

  “念”、“慧”、“正忆”,虽有二种:世间、出世间,此中说出世间。

 

  “有漏法”者,五众等,四禅、四无量、四无色定。

 

  “无漏法”者,非世间,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。

 

  “有为法”略说三相,所谓生、住、灭。三界系,乃至四念处,乃至十八不共法,虽为无漏法,以作法故,是为有为法。

 

  与有为相违,是为“无为法”。

 

  复次,灭三毒等诸烦恼,五众等不次第相续;如、法相、法性、法住、实际等,是名“无为法”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色如,色不离如,如不离色;色是有为,云何是无为?

 

  答曰:

 

  色有二种:一者、凡夫肉眼忆想分别色;二者、圣人心所知色实相如涅槃。

 

  凡夫人所知色,名为色;是色入如中,更不生不灭。

 

  如有为虽是五众,而有种种名字,所谓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因缘等。

 

  无为法虽有三种,亦种种分别名字,所谓如、法相、法住、实际等。

 

  “共法”者,凡夫、圣人生处、入定处共故,名为“共法”。

 

  “不共法”者,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。

 

  菩萨分别知此诸法各各相,是法皆从因缘和合生,故无性;无性,故自性空。

 

  菩萨住是无障碍法中不动,以不二入法门,入一切法不动故。

 

 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