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


大正藏第 25 册 No. 1509 大智度论

 

 

  大智度论初品中欲住六神通释论第四十三(卷二十八)

 

  圣者龙树造

 

 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“菩萨摩诃萨欲住六神通,当学般若波罗蜜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如〈赞菩萨品〉中言:“诸菩萨皆得五神通”,今何以言“欲住六神通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五通是菩萨所得,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;若菩萨得六神通,可如来难!

 

  问曰:

 

  〈往生品〉中说:“菩萨住六神通至诸佛国”,云何言“菩萨皆得五通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第六漏尽神通有二种:一者漏、习俱尽,二者漏尽而习不尽。

 

  习不尽,故言“皆得五通”;漏尽,故言“住六神通”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菩萨漏尽,云何复生?云何受生?一切受生皆由爱相续故有,譬如米虽得良田,时泽终不能生。诸圣人爱糠已脱故,虽有有漏业生因缘,不应得生。

 

  答曰:

 

  先已说:“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,末后肉身尽,得法性生身”;虽断诸烦恼,有烦恼习因缘故,受法性生身,非三界生也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阿罗汉烦恼已尽,习亦未尽,何以不生?

 

  答曰:

 

  阿罗汉无大慈悲,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;又以实际作证,已离生死故。

 

  复次,先已答“有二种漏尽”,此中不说菩萨得漏尽通,自言“欲得六神通者,当学般若波罗蜜。”

 

  六神通义,如后品中佛所说;上〈赞菩萨品〉亦已说菩萨五神通义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神通有何次第?

 

  答曰:

 

  菩萨离五欲,得诸禅,有慈悲故,为众生取神通,现诸希有奇特之事,令众生心清净。何以故?若无希有事,不能令多众生得度。

 

  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已,系心身中虚空,灭粗重色相,常取空轻相,发大欲精进心,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。

 

  未筹量已,自知心力大能举其身,譬如学趠;常坏色粗重相,常修轻空相,是时便能飞。

 

  二者、亦能变化诸物,令地作水、水作地、风作火、火作风,如是诸大皆令转易。令金作瓦砾、瓦砾作金,如是诸物各能令化。变地为水相,常修念水令多,不复忆念地相,是时地相如念即作水,如是等诸物皆能变化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尔,与“一切入”有何等异?

 

  答曰:

 

  “一切入”是神通初道。

 

  先已一切入、背舍、胜处柔伏其心,然后易入神通。

 

  复次,一切入中,一身自见地变为水,余人不见;神通则不然,自见实是水,他人亦见实水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一切入亦是大定,何以不能令是实水己身、他人皆见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一切入观处广,但能令一切是水相,而不能令实是水;神通不能遍一切,而能令地转为水便是实水。以是故二定力各别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二定变化事为实为虚?若实,云何石作金,地作水?若虚,云何圣人而行不实?

 

  答曰:

 

  皆实,圣人无虚也,三毒已拔故。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,可转地或作水相;如酥、胶、蜡是地类,得火则消,为水则成湿相,水得寒则结成冰而为坚相。石汁作金,金败为铜,或还为石。众生亦如是,恶可为善,善可为恶。

 

  以是故,知一切法无定相故,用神通力变化,实而不诳,若本各各定相,则不可变。

 

  三者、诸贤圣神通,于六尘中随意自在,见好能生厌想,见丑能生乐想,亦能离好丑想行舍心。

 

  是名三种神通。

 

  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。

 

  菩萨得是神通,游诸佛国。于诸异国语言不同,及在远微细众生不闻故,求天耳通,常忆念种种多众大声取相修行,常修习故,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,得已便得远闻,于天人音声粗细、远近,通达无碍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如《禅经》中说:

 

  “先得天眼,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通。

 

  “既得天眼、天耳,见知众生身形音声,而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,求辞无碍智。

 

  “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,求知他心智。

 

  “知其心已,未知本所从来故,求宿命通。

 

  “既知所来,欲治其心病故,求漏尽通。

 

  “得具足五通已,不能变化故,所度未广,不能降化邪见、大福德人,是故求如意神通。”

 

  应如是次第,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众生粗者多、细者少,是故先以如意神通;如意神通能兼粗、细,度人多故,是以先说。

 

  复次,诸神通,得法异、数法异。

 

  得法者,多先求天眼,以易得故。

 

  行者用日月、星宿、珠火,取是等光明相,常勤精进善修习故昼夜无异,若上、若下、若前、若后,等一明彻无所挂碍,是时初得天眼神通。余次第得,如先说。

 

  复次,佛如所自得,为人说次第。

 

  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,所谓如意通、宿命明;中夜分得天耳通、天眼明;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、漏尽明。

 

  求明用功重,故在后说;通、明次第得,如四沙门果,大者在后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天眼易得故在前,菩萨何以不先得天眼?

 

  答曰:

 

  菩萨于诸法皆易无难,余人钝根故,有难有易。

 

  复次,初夜时,魔王来欲与佛战,菩萨以神通力种种变化,令魔兵器皆为璎珞。

 

  降魔已续念:“神通欲令具足”,生心即入,便得具足神通。

 

  降魔已自念:“一身云何得大力?”便求宿命明,自知世世积福德力故。

 

  中夜时,魔即还去寂寞无声,慈愍一切故,念魔众声,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;用是天耳闻十方五道众生苦乐声,闻声已欲见其形,而以障蔽不见,故求天眼。

 

  后夜时,既见众生形,欲知其心,故求他心智。

 

  知众生心皆欲离苦求乐,是故菩萨求漏尽神通,于诸乐中漏尽最胜,令众生得之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菩萨已得无生法忍,世世常得果报神通,今何以自疑“既见众生,而不知其心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有二种菩萨:一者、法性生身菩萨;二者、为度众生故,方便受人法,身生净饭王家,出四城门,问老、病、死人,是菩萨坐树王下,具六神通。

 

  复次,菩萨神通先有而未具足,今于三夜所得,是佛神通;行人法故,自疑无咎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六神通次第,常初天眼后漏尽通,亦有不尔时耶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多先天眼、后漏尽智;或时随所好修,或先天耳、或先神足。

 

  有人言:初禅,天耳易得,有觉观四心故;二禅,天眼易得,眼识无故、心摄不散故;三禅,如意通易得,身受快乐故;四禅,诸通皆易得,一切安隐处故。

 

  宿命等三神通义,如“十力”中说。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“欲知一切众生意所趣向,当学般若波罗蜜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六通中已说“知他心通”,今何以重说?

 

  答曰:

 

  知他心通境界少,但知欲界、色界现在众生心心数法,不知过去、未来及无色界众生心心数法。

 

  凡夫通,于上四禅地,随所得通处已下,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法;声闻通,于上四禅地,随所得通处已下,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;辟支佛通,于上四禅地,随所得通处已下,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。上地钝根者,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数法;凡夫不知声闻心心数法;声闻不知辟支佛心心数法;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数法。以是故说“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,当学般若波罗蜜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以何智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?

 

  答曰:

 

  诸佛有无碍解脱,入是解脱中,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。

 

  诸大菩萨得相似无碍解脱,亦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。

 

  新学菩萨欲得是大菩萨无碍解脱及佛无碍解脱,以此无碍解脱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。

 

  大菩萨欲得佛无碍解脱。

 

  以是故,虽已说“知他心通”,更说“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,当学般若波罗蜜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“心所趣向”,心为去,为不去?

 

  若去,此则无心,犹若死人;若不去,云何能知?如佛言:“依意缘法,意识生”,意若不去,则无和合!

 

  答曰:

 

  心不去、不住而能知,如《般若波罗蜜》中说:“一切法无来无去相。”云何言“心有来去”?

 

  又言:“诸法生时无所从来,灭时无所去”;若有来去,即堕常见。诸法无有定相,以是故,但以内六情、外六尘和合生六识,及生六受、六想、六思。

 

  以是故,心如幻化,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;无有知者,无有见者。

 

  如〈叹摩诃衍品〉中言:

 

  “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,性实有不虚诳者,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;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,性实虚诳无来无去,故佛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。”

 

  譬如比丘,贪求者不得供养,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。心亦如是,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法,不得实法故,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;若不取相、无所分别,则得实法,得实法故,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,无所挂碍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一切众生诸心可得悉知不?

 

  若悉知,则众生有边;若不知,何以故说“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”?云何佛有一切种智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可得悉知,何以故?如《经》中说:“一切实语中,佛最第一。”若不能悉知一切众生心得其边际者,佛何以言“悉知”?亦不名一切智人!而佛语皆实,必应实有一切智人。

 

  复次,众生虽无边,一切种智亦无边,譬如函大盖亦大。

 

  若智慧有边,众生无边者,应有是难;今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故,汝难非也!

 

  复次,若言“有边”、“无边”,此二于佛法中是置答,是十四事虚妄,无实无益故,不应以为难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有边、无边二俱不实,而佛处处说“无边”,如:“众生有痴爱已来,无始无边,十方亦无边际。”

 

  答曰:

 

  众生无边,佛智慧无边,是为实。

 

  若人着无边,取相戏论故,佛说是邪见,譬如世间常、无常,二俱颠倒入十四难中,而佛多以无常度众生,少用有常。

 

  若着无常,取相戏论,佛说是邪见虚妄。

 

  若不着无常,知无常即是苦,苦即是无我,无我即是空。能如是依无常观,入诸法空便是实,以是故知无常入真谛中。

 

  是实十四难中,以着因缘故,说是邪见。

 

  是故,说“无常”以明“无边”,无边故众生生厌生死长久。

 

  譬如波梨国四十比丘,俱行十二净行来至佛所,佛为说厌行。

 

  佛问比丘:“五恒河伽,蓝牟那、萨罗由、阿脂罗婆提、摩醯,从所来处流入大海,其中间水为多少?”

 

  比丘言:“甚多!”

 

  佛言:“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时,屠割剥刺,或时犯罪截其手足,斩其身首,如是等血多于此水。

 

  “如是无边大劫中,受身出血不可称数,啼哭流泪及饮母乳亦如是。

 

  “计一劫中一人积骨过于鞞浮罗大山(丹注云:此山,天竺以人常见易信,故说也),如是无量劫中受生死苦。”

 

  诸比丘闻是已,厌患世间,即时得道。

 

  复次,闻十方众生无边故,心生欢喜受不杀戒,得无边福德。

 

  以是因缘故,初发意菩萨,一切世间众生皆应供养,何以故?为度无边世界众生故,功德亦无边。

 

  有如是等益,故说“无边”。

 

  以是故说“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”,如日照天下,一时俱至,无不遍明。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“菩萨摩诃萨欲胜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智慧,当学般若波罗蜜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问曰:

 

  何等是声闻、辟支佛智慧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以总相、别相观诸法实相,是声闻智慧。如经中说:“初以分别诸法智慧,后用涅槃智慧。”分别诸法智慧是别相,涅槃智慧是总相。

 

  复次,知是法为解、是法为缚,是流转、是来还,是生、是灭,是味、是患,是逆、是顺,是此岸、是彼岸,是世间、是出世间。如是等分别二门诸法,名为声闻智慧。

 

  复次,三种智慧,知五受众如是集、如是散、如是出,是味、是患、是离,三解脱门相应智。如是等分别三门诸法。

 

  复次,四种智慧,四念处智,法智、比智、他心智、世智,苦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,不净智、无常智、苦智、无我智,无常智、苦智、空智、无我智,法智、比智、尽智、无生智。如是等分别四门诸法。

 

  复次,从苦法智忍慧,乃至空空三昧、无相无相三昧、无作无作三昧智,于其中间所有智慧,尽是声闻智慧。

 

  略说厌世间,念涅槃,离三界,断诸烦恼,得最上法,所谓涅槃——是名声闻智慧。

 

  复次,如〈般若波罗蜜义品〉中说:“菩萨智慧相,与声闻智慧,是一智慧;但无方便、无大誓庄严、无大慈大悲,不求一切佛法,不求一切种智、知一切法,但厌老、病、死,断诸爱系,直趣涅槃为异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声闻如是,辟支佛智慧云何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,但时节、利根、福德有差别。

 

  “时”名佛不在世,亦无佛法,以少因缘出家得道,名辟支佛。

 

  “利根”名异法相是同,但智慧深入,得辟支佛道。

 

  “福德”名有相:或一相、二相,乃至三十一相。若先佛法中得圣法,法灭后成阿罗汉,名为辟支佛,身无有相。

 

  有辟支佛,第一疾者四世行,久者乃至百劫行;如声闻,疾者三世,久者六十劫。此义先已广说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如佛说有四种沙门果,四种圣人:须陀洹乃至阿罗汉。

 

  五种佛子:须陀洹乃至辟支佛。

 

  三种菩提:阿罗汉菩提、辟支佛菩提、佛菩提。

 

  果中、圣中、佛子中、菩提中皆无菩萨,云何言“菩萨胜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智慧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佛法有二种:一者声闻、辟支佛法,二者摩诃衍法。

 

  声闻法小故,但赞声闻事,不说菩萨事。

 

  摩诃衍广大故,说诸菩萨摩诃萨事,发心、修行十地入位、净佛世界、成就众生、得佛道。

 

  此法中说菩萨次佛,应如供养佛,能如是观诸法相,是为福田,能胜声闻、辟支佛。

 

  如是摩诃衍经中,处处赞菩萨摩诃萨智慧胜声闻、辟支佛。如《宝顶经》中说:“转轮圣王少一不满千子,虽有大力,诸天世人所不贵重。有真转轮圣王种,处在胎中,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,所以者何?九百九十九人,不能嗣转轮圣王种令世人得二世乐,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,是故恭敬。”

 

  诸阿罗汉、辟支佛,虽得根、力、觉、意,六神通,诸禅智慧力,于实际得证,为众生福田,十方诸佛所不贵重;菩萨虽在诸结使、烦恼、欲缚、三毒胎中,初发无上道意,未能有所作,而为诸佛所贵,以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,得方便力、入菩萨位,乃至得一切种智,度无量众生,不断佛种、法种、僧种,不断天上、世间净乐因缘故。

 

  又如迦罗频伽鸟,在㲉中未出,发声微妙胜于余鸟;菩萨摩诃萨亦如是,虽未出无明㲉,说法议论之音,胜于声闻、辟支佛及诸外道。

 

  如《明网经》中说:

 

 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是诸菩萨所说,若能解者,大得功德。何以故?是诸菩萨乃至得闻其名字得大利益,何况闻其所说!世尊!譬如人种树,不依于地而欲得其根茎枝叶成其果实,是难可得。诸菩萨行相亦如是,不住一切法,而现住生死,在诸佛世界,于中自恣乐说智慧法。谁有闻是大智慧,游戏自恣乐说法,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?”

 

  尔时会中有普华菩萨语舍利弗:“佛说耆年于诸弟子中智慧第一,今耆年于诸法法性不得耶?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乐说法!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诸佛弟子,如其境界则能有说。”

 

  普华菩萨复问:“法性有境界不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无也!”

 

  “若法性无境界,云何耆年言‘如其境界则能有说’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随所得而说。”

 

  普华又问:“耆年!以无量相法性为证耶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尔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今云何言‘随所得而说’?如所得法性无量,说亦应无量;法性无量非量相。”

 

  舍利弗语普华言:“法性非得相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若法性非得相,汝离法性得解脱不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不也!何以故?法性不坏相故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汝所得圣智,亦如法性耶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我欲闻法,非说时也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一切法定在法性中,有闻者、说者不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无也!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汝何以言‘我欲闻法非说时’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佛说二人得福无量:一心说者,一心听者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汝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善男子!灭尽定中无听法也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汝信受一切法常灭相不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信是事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法性常灭无听法也!何以故?诸法常灭相故。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?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无有法非定相者。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若尔者,今一切凡夫皆是禅定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尔!一切凡夫皆是禅定。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以何等禅定故,一切凡夫皆是?”

 

  普华言:“以不坏法性三昧故,一切凡夫皆是禅定。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若尔者,凡夫、圣人无有差别!”

 

  普华言:“我亦不欲令凡夫、圣人有差别,何以故?诸圣人无有灭法,凡夫人亦无生法,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。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善男子!何等是法性等相?”

 

  答言:“耆年得道时,所知见者是。”

 

  又问:“生圣法耶?”“不也。”

 

  “灭凡夫法耶?”“不也。”

 

  “得圣法耶?”“不也。”

 

  “见知凡夫人法耶?”“不也。”

 

  “耆年!以何知见,故得圣道?”

 

  舍利弗言:“凡夫人如、比丘得解脱如、比丘入无余涅槃如,是如一如如无别。”

 

  普华言:“舍利弗!是名法性相如、不坏如,用是如,当知一切法皆如。”

 

 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;是诸上人所说亦如是,一切法皆入法性。”

 

  又如《毗摩罗诘经》中说:“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:‘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’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诘所呵。”

 

 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“菩萨智慧胜于声闻、辟支佛。”

 

  问曰:

 

  何因缘故,菩萨智慧胜声闻、辟支佛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如一本生经中说:“菩萨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,于无量劫中无苦不行、无难不为。为求法故,赴火、投岩、受剥皮苦,出骨为笔,以血为墨,以皮为纸书受经法。”

 

  如是等为法故,受无量苦;以智慧故,世世供养其师,视之如佛。

 

  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、解说;于无量阿僧祇劫,常思惟筹量,寻求诸法好丑、深浅、善不善、漏不漏、常不常、有无等,思惟分别问难。

 

  为智慧故,供养诸佛及菩萨、声闻,听法、问难、信受、正忆念、如法行。

 

  如是智慧因缘具足故,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!

 

  复次,菩萨智慧,五波罗蜜佐助庄严。

 

  有方便力,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,不为邪见所妨。

 

  住十地中,故智慧势力深大;大故胜于声闻、辟支佛。

 

  以大因故,小者自坏。阿罗汉、辟支佛无是事。

 

  以是故言“欲胜声闻、辟支佛智慧,当学般若波罗蜜。”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“欲得诸陀罗尼门、诸三昧门,当学般若波罗蜜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“陀罗尼”,如〈赞菩萨品〉中说。

 

  “门”者,得陀罗尼方便诸法是,如三三昧名解脱门。何者是方便?

 

  若人欲得所闻皆持,应当一心忆念,令念增长;先当作意,于相似事,系心令知所不见事;如周利槃陀迦,系心拭革屣物中,令忆禅定除心垢法。如是名初学闻持陀怜尼,三闻能得;心根转利,再闻能得;成者,一闻能得得而不忘。是为“闻持陀怜尼初方便。”

 

  或时菩萨入禅定中,得不忘解脱;不忘解脱力故,一切语言说法,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,是为“第二方便”。

 

  或时神咒力故,得闻持陀怜尼。

 

  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,所闻皆持不忘。

 

  如是等名“闻持陀罗尼门。”

 

  复次,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,分别本末观其实相。

 

  知音声语言,念念生灭;音声已灭,而众生忆念取相,念是已灭之语,作是念言:“是人骂我而生瞋恚,称赞亦如是。”

 

  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,虽复百千劫骂詈,不生瞋心;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;知音声生灭如响相。

 

  又如鼓声无有作者,若无作者是无住处,毕竟空故,但诳愚夫之耳。

 

  是名“入音声陀罗尼”。

 

  复次,有陀罗尼,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。

 

  何者是四十二字?阿、罗、波、遮、那等。“阿提”,秦言初;“阿耨波柰”,秦言不生。

 

  行陀罗尼,菩萨闻是阿字,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。

 

  如是等,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,是名“字入门陀罗尼”,如〈摩诃衍品〉中说诸字门。

 

  复次,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,于一一三昧中,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。如是等和合名为“五百陀罗尼门”,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。

 

  如是名为“陀罗尼门”。

 

  “诸三昧门”者,三昧有二种:声闻法中三昧,摩诃衍法中三昧。

 

  “声闻法中三昧”者,所谓三三昧。

 

  复次,三三昧,空空三昧、无相无相三昧、无作无作三昧。

 

  复有三三昧,有觉有观、无觉有观、无觉无观。

 

  复有五支三昧、五智三昧等,是名诸三昧。

 

  复次,一切禅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

 

  四禅亦名禅,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

 

  除四禅,诸余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,不名为禅。

 

  十地中,定名为三昧。

 

  有人言:“欲界地亦有三昧,何以故?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,故知有三昧;若无三昧,不应得是深妙功德。”

 

  复次,〈千问〉中亦有是问:“四圣种几欲界系,几色界系,几无色界系,几不系?”答曰:“一切当分别。四圣种,或欲界系、或色界系、或无色界系、或不系。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亦如是。”

 

  以是义故,当知欲界有三昧;若散乱心,云何得此上妙法?

 

  以是故,是三昧在十一地中。

 

  如是等诸三昧,阿毗昙中广分别。

 

  “摩诃衍三昧”者,从“首楞严三昧”乃至“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”。

 

  又如“见一切佛三昧”乃至“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伸”等,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。

 

  如有三昧名“无量净”,菩萨得是三昧者,能示现一切清净身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威相”,菩萨得是三昧,能夺日月威德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焰山”,菩萨得是三昧,夺诸释梵威德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出尘”,菩萨得是三昧灭一切大众三毒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无碍光”,菩萨得是三昧,能照一切佛国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不忘一切法”,菩萨得是三昧,一切诸佛所说法皆能忆持,复为他人讲说佛语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声如雷音”,菩萨得是三昧,能以梵声满十方佛国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能娱乐一切众生”,菩萨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欢喜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喜见无厌”,菩萨得是三昧,一切众生见闻喜乐无有厌足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功德报不可思议一缘中乐”,菩萨得是三昧,成就一切神通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知一切音声语言”,菩萨得是三昧,能说一切音声语言,于一字中说一切字,于一切字中说一字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集一切福富乐果报”,若菩萨得是三昧,常默然入禅定,而能令一切众生闻佛法众,闻声闻、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,而是菩萨实无一言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出高一切陀罗尼王”,菩萨得是三昧,得入无量无边诸陀罗尼。

 

  有三昧名“一切乐说”,菩萨得是三昧,乐说一切字一切音声、语言、譬喻、因缘。

 

  如是等无量力势三昧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是三昧即是三昧门不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三昧即是三昧门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尔者,何以不但说三昧,而复说三昧门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佛诸三昧无量无数,如虚空无边,菩萨云何尽得?菩萨闻是,心则退没。以是故,佛说三昧门。

 

  入一门中摄无量三昧,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;亦如得蜜蜂王,余蜂尽摄。

 

  复次,展转为门。如持戒清净,一心精进初夜、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,系心一处,行是方便得是三昧,是名三昧门。

 

  复次,欲界系三昧是未到地三昧门;未到地三昧是初禅门;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是二禅三昧门,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亦如是;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,顶法是忍法三昧门,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,世间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;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门。

 

  略说“一切三昧有三相:入、住、出相;是出相、入相名为门,住相是三昧体。”

 

  如是等法,是声闻法中三昧门。

 

  摩诃衍法中三昧门,如“禅波罗蜜义”中,诸三昧分别广说。

 

  复次,尸罗波罗蜜是三昧门。何以故?三支是佛道,所谓戒支、定支、慧支;清净戒支,是定支门能生是定,定支能生慧支;是三支能断烦恼,能与涅槃。以是故尸罗波罗蜜及智慧,名三昧近门。

 

  余三波罗蜜虽是门义,名远门。如布施因缘得福德,福德故所愿皆得,如所愿故心柔软,慈悲心故知畏罪、念众生;观世间空无常故,摄心行忍辱,忍辱亦是三昧门;精进者,于五欲中制心除五盖,摄心不乱,心去则摄、不令驰散,亦是三昧门。

 

  复次,初地是二地三昧门,如是展转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,十地是无量诸佛三昧门。

 

  如是等名为诸三昧门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陀罗尼门、三昧门为同为异?若同,何以重说?若异,有何义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先已说三昧门、陀罗尼门异,今当更说:

 

  三昧但是心相应法,陀罗尼亦是心相应、亦是心不相应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云何知陀罗尼是心不相应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如人得“闻持陀罗尼”,虽心瞋恚亦不失,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。

 

  是三昧,修行习久,后能成陀罗尼,如众生久习欲,便成其性。

 

  是诸三昧,共诸法实相智慧,能生陀罗尼。如坏瓶得火烧熟,能持水不失,亦能令人得度河。禅定无智慧,亦如坏瓶;若得实相智慧,如坏瓶得火烧成熟,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,菩萨亦因之而度得至佛。

 

  如是等,三昧、陀罗尼种种差别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声闻法中何以无是“陀罗尼”名,但大乘中有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小法中无大,汝不应致问;大法中无小者则可问。如小家无金银,不应问也!

 

  复次,声闻不大殷勤集诸功德,但以智慧求脱老病死苦;以是故,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。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,不须瓶器持水;若供大众人民,则须瓶瓮持水。菩萨为一切众生故,须陀罗尼持诸功德。

 

  复次,声闻法中,多说诸法生灭无常相故。

 

  诸论议师言:“诸法无常,若无常相则不须陀罗尼,何以故?诸法无常相则无所持。唯过去行业因缘不失,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,过去行因缘亦如是。”

 

  摩诃衍法,生灭相不实,不生不灭相亦不实,诸观诸相皆灭是为实,若持过去法则无咎;以持过去善法、善根诸功德故须陀罗尼。

 

  陀罗尼世世常随;菩萨诸三昧不尔,或时易身则失。

 

  如是等种种分别陀罗尼、诸三昧,以是故言“欲得诸陀罗尼、诸三昧门,当学般若波罗蜜”。◎

 

  ◎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

 

  【经】

 

  “一切求声闻、辟支佛人布施时,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,当学般若波罗蜜!

 

  “一切求声闻、辟支佛人持戒时,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,当学般若波罗蜜!

 

  “一切求声闻、辟支佛人三昧、智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,当学般若波罗蜜!”

 

  【论】

 

  “随喜心”者,如〈随喜品〉中说。

 

  复次,“随喜”名有人作功德,见者心随欢喜,赞言:“善哉!”

 

  在无常世界中,为痴闇所蔽,能弘大心,建此福德。

 

  譬如种种妙香,一人卖一人买,傍人在边亦得香气,于香无损,二主无失;如是有人行施,有人受者,有人在边随喜,功德俱得,二主不失。如是相,名为随喜。

 

  以是故,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,何况自行!

 

  问曰:

 

  菩萨云何能以随喜心过声闻、辟支佛人以财布施上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声闻、辟支佛行是布施,菩萨于傍见之,一心念随喜,赞言“善哉!”以此随喜福德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度一切众生故,以此为得无量佛法故。以二种功德,过求声闻、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。

 

  复次,以诸法实相智慧心随喜故,过求声闻、辟支佛人布施上。

 

  复次,菩萨以随喜心,生福德果报,回向供养三世十方诸佛,过声闻、辟支佛布施上;譬如人以少物献上国王得报甚多;又如吹贝,用气甚少,其音甚大。

 

  复次,菩萨以随喜功德,和合无量诸余功德,乃至法灭亦不尽;譬如少水置大海中穷劫乃尽。

 

  持戒、三昧、智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亦如是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诸佛次第有菩萨,菩萨次第有声闻、辟支佛,今言“菩萨欲过求声闻、辟支佛人布施等”,有何奇特?

 

  答曰:

 

  不以声闻、辟支佛布施、持戒等福德比菩萨功德,但以随喜心能胜,何况菩萨自行功德!

 

  求声闻、辟支佛人,勤身作功德疲劳;菩萨默然随喜,智慧力、福德过其上。譬如工匠,但以智心指授而去,执斤斧者疲苦终日;计功受赏,匠者三倍。又如征伐,斗者冒死,主将受功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若随喜心故胜于布施、持戒者,何以但说“菩萨随喜胜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凡夫人烦恼覆心、吾我未断、着世间乐,云何能胜求声闻、辟支佛者?

 

  声闻、辟支佛利虽胜钝,同在声闻地故不说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声闻、辟支佛功德法甚多,何以故但说六事?

 

  答曰:

 

  此六事法中摄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法。

 

  若说布施,已说信、闻等功德。何以故?先闻已能信,信已布施。是施有二种:财施、法施。

 

  持戒摄三种戒:律仪戒、禅戒、无漏戒。

 

  定摄诸禅定、解脱、三昧等。

 

  慧摄诸闻慧、思慧、修慧。

 

  解脱摄二种解脱:有为解脱、无为解脱。

 

  解脱知见摄尽智,自知漏已尽,于三界得解脱,于是中了了知见。

 

  是中助道法,圣道法已说。

 

  复次,若不向涅槃功德,是中不说“过上”,以其功德薄故。

 

  问曰:

 

  “胜”名力势相夺,今菩萨不与声闻、辟支佛竞,云何言“胜”?

 

  答曰:

 

  “胜”名但于一事中,以智慧、方便心力故得福多;譬如人于一华中但取色香,蜂但取味以成蜜;亦如取水,器大者得多器小得少。如是等喻可知。

 

  以随喜心深利智慧相应,胜声闻、辟支佛布施等诸功德。

 

  是六法,初、布施,如“檀波罗蜜义”中分别声闻、辟支佛法说;持戒,如“尸罗波罗蜜义品”中分别声闻、辟支佛法说;三昧、智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如“念佛义”中分别声闻、辟支佛法说。◎

 

 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